第五百二十五章 第一次技术进步奖(2 / 2)

“浊水如何处置,又成了难题,直接排到河里去,御史言官怎么可能放过西山煤局。”王崇古想到那个场面就是浑身打了一哆嗦,这帮御史言官们,说话不是一般的难听。

大明的言官很霸道,孝宗皇帝对士大夫够好了,几乎事事顺着士大夫,结果在弘治十年二月,因为一本奏疏被孝宗留中未批复,后来不知道弄到哪里去了,内阁大学士徐溥领内阁上奏,将孝宗皇帝狠狠的骂了一通。

(附原文,后面还有很多批评的话。)

王崇古也是很怕言官的,虽然他有很多手段对付这些喋喋不休的家伙,但万一其中有张居正的埋伏,不幸中招,如何是好?

所以王崇古真的认真的在处理此事,他开挖了十几个沉淀池,煤烟灰尘沉淀后,上层的清水循环利用,下层的淤泥堆积。

算是将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了。

“王次辅有办法,朕颇为欣慰。”朱翊钧肯定了王崇古的工作,治理煤烟,王崇古没有糊弄言官,更没有糊弄陛下的意思,只是这践履之实,都是一步一步的走,绝无可能今日说明日就有效果,而且种种办法都是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良。

言官总是觉得自己有‘俺寻思之力’,只要一寻思,一讨论这个问题,就必须立刻马上解决,如果解决不了煤烟,就关停西山煤局,不用煤也要呼吸新鲜的空气,可谓是不切实际到了极点。

言官要前往边方任职积累实践经验这件事,王崇古举双手赞同。

“我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事儿。”王崇古的面色真的极为复杂,他们生产了一种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的玩意儿,他俯首说道:“陛下,这些吸纳煤烟气的水,可以促使草木繁盛。”

“什么意思?”朱翊钧愣愣的看着王崇古,疑惑的说道:“什么叫可以促进草木繁盛?”

“煤烟和水,成为了一种水肥,浇到土地上,可以让草木如同施肥一样生长。”王崇古不知道是什么玩意儿,但是功效,他是非常清楚的。

这个现象最开始是从沉淀池周围开始的,沉淀池附近的草木,比别的地方要旺盛的多,本来以为是水的缘故,后来将反复循化沉淀后的清水洒在了草地上,才发现是水肥。

沉淀池一圈草木格外旺盛,用清水浇灌和用煤烟水浇灌的生长区别很大,就如同施肥了一样。

西山煤局将其称之为水肥。

朱翊钧愣了愣,想了片刻,知道王崇古捣鼓出来什么东西了,一种低浓度的氨水,就是氨肥。

“后来我们就不停的实验,就造了这么一个炉子出来。”王崇古看着面前的工场开口说道。

工场是试制,用砖石垒起的一丈高的长方形土窑,每2.5尺有一个窑门,可以将煤车推入其中,一个土窑有七个窑门,每个窑门之间有火墙,用来加热维持温度,这是烧焦,在土窑的每个窑室上方,并排有七个六寸粗的铁管,铁管深入了冷却池内。

冷却尺底部密布细铅管,在冷却池外,有上下两个管道,上管道是废气,下管道直入水池之中,得到水肥,上管道废气过四个高三丈两尺的烟塔,也得到水肥。

一共获得两种水肥。

“打开看看。”朱翊钧站在了下管道的水池旁,开口说道。

王崇古面色为难的说道:“陛下,明年开春了看看效果吧,这个味道非常非常的臭。”

“打开吧。”朱翊钧摇头说道。

王崇古看陛下不听劝,非要看看,退后了三步,让人打开了下水管收集水肥的盖板。

隔着棉纺口罩,朱翊钧仍然闻到了一股刺鼻的恶臭,就像是尿到纸上点燃后那种恶心的恶臭,差点就吐了出来。

“关上,关上!”冯保立刻指挥着匠人把盖板合上。

“虽然很臭,但的确是好东西啊,这第一次收集的水肥还是要兑水才能使用,否则烧苗。”朱翊钧是会种地的,施肥不是说越多越好,肥多了就烧苗,肥少了会歉收。

“打开第二次收集的盖板。”朱翊钧对着工匠下令。

第二个盖板被打开,朱翊钧稍微闻了闻,可能是第一次高浓度氨水的味道,提高了阈值,第二次收集的低浓度氨水,味道就很平淡了,至少不引人作呕。

朱翊钧点头示意工匠盖上就是。

确定了,是氨水。

第一次收集的氨水,是煤炭烧焦后的氨态氮气体,经过铅管冷却后溶解于收集池的水中形成的氨水,浓度较高,味道极其浓烈,甚至令人作呕,第二次则是尾气里的氨气,在四次吸收塔里溶于水。
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“陛下,臣还发现,这玩意儿,不仅仅是煤可以烧出来,用煤矸石也可以。”王崇古介绍着生产流程,煤矸石,是含碳量较少的石头,在洗煤和筛煤的时候会挑出来,烧不起来,也烧不了焦炭,通常用来做烧石灰,烧水泥的原料。

工场弄好之后,西山煤局烧了不少奇奇怪怪的东西,煤矸石只是其中一种,甚至连炼铁厂的釉质都拉来烧过,釉质烧不出水肥来,但煤矸石这种廉价这种东西,矿山要多少有多少,也就是说,可以量产水肥了。

“王次辅啊,搞出这套东西的人在哪儿?”朱翊钧开口问道。

王崇古对着旁边一脸迷糊的王谦说道:“去把大工匠魏有山叫来。”

“好!”王谦一溜烟跑去叫人了,没一会儿一个脸色黧黑的工匠来到了陛下的面前。

魏有山,脸上的沟壑是黑灰,手掌的掌纹和老茧也是黑的,写满了煤炭的痕迹,他是顺天府人,西山老窑工一个,西山煤局没有组建的时候,就已经在西山采煤了,西山煤局成立后,就成了煤山的大师傅。

大工匠、大师傅、大经长,都是魏有山的称谓。主管矿山的技术。

朱翊钧详细询问了之后,才对着王崇古说道:“上次王次辅提到的技术进步奖,今年就定魏有山吧。”

水肥的意义不用赘述,大明是个典型的农业国,而且是小农经济的农业国,水肥的出现和大规模量产,代表着粮食的大规模产出,大明最大的三个煤铁厂,京师煤铁厂、胜州煤铁厂、卧马岗煤铁厂,只要将其大规模生产出来,粮食的产量就会充足起来。

其他都是扯淡,百姓吃得饱饭,就是一切。

大明一共只有1.2亿左右的丁口,以大明八亿亩土地去供养,再加上水肥,吃饱朱翊钧不敢夸下海口,但吃得上饭,还是可以想一想的。

“好啊。”朱翊钧走到了魏有山面前,又走近了些笑着说道:“魏有山,很好,大明第一次技术进步奖,归你了,年后颁奖。”

“好好好!”朱翊钧连说三个好,坐着大驾玉辂离开了西山煤局。

大明对技术进步奖的仪程都没有明确过,因为之前只是和王崇古口头商量好了,谁也没想到会突然这么快出现了值得颁奖的技术进步!

但还来得及,礼部定个新的仪礼,也不是什么难事,离经叛道的事儿干的太多了,礼部都习惯了。

“陛下真得会种地呀,我还以为就是做做姿态。”王谦叹为观止的说道,他压根就不懂水肥的意义,王崇古耳提面命,提着王谦的耳朵,带着王谦到田里转了一圈。

一亩地没有施肥,连一百斤的粮食都打不了,但施了堆肥的地,可以打二百斤粮食,大明的地,需要轮耕,而有了水肥,就不用种豆子,一年两熟的华北平原,可以一年种两次粮食,一年一熟的辽东可以每年都种粮食。

两分种,三分管,五分肥,陛下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实践过的道理,王谦三十五岁的人了,连水肥的意义都不懂。

王崇古展示水肥的制造,皇帝陛下连问都没问,直接颁奖,因为种地的人都知道肥的重要性,种子再好,人再勤劳,没有肥都是白瞎。

“胡说什么呢!陛下种地这事儿,从十岁就开始了,十年来从未断绝过,西苑宝岐司可是设在禁苑的衙门,皇宫里的外廷衙门一共就三个,文渊阁、六科廊和宝岐司,你当陛下跟你一样五谷不识?”王崇古一巴掌拍在了王谦的脑门上,说胡话。

张居正失心疯了,才对陛下说废除内阁?那还不是张居正觉得陛下的英明足够撑起一元专权的政治模式,那是最高效,当然,也是最劳累的。

王崇古到现在都还记得,陛下上衣下裤穿着短褐,在万岁山收获番薯时候,说杨博发乎己者有不忠,不忠于天下、不忠于国朝、不忠于君上,不忠于自己的认知,不忠于自己的灵性,杨博致仕归乡后,一直到病逝,还对这句话心有戚戚,临终前还对儿子重复了一遍,不忠于自己认知和灵性,那是对人一生的否定。

杨博是真的是郁郁而终。

陛下种地这事儿,闹出了不少的乱子,亲事农桑从来不是一句空话,十年如一日,甚至前年还去岗漠地收了两亩地,深入了解为了口吃的,百姓有多难多苦。

王崇古一直觉得朝廷在一些政策上过分的保守,总是担心天下沸反,以王崇古看来,完全可以大胆一些,就陛下、张居正、戚继光这个铁三角在朝,谁敢造反?不如绕开中间环节,找根绳上吊,直接下地狱。

这个铁三角里的核心是皇帝。

除非皇帝哪天跟李隆基一样,志得意满开始懈怠,甚至胡闹起来,才有可乘之机。

朱翊钧心情很好,他哼着王夭灼谱的小曲,带着阳光灿烂的笑容,回到了京堂,坐在御书房的长桌前,依旧是摇头晃脑,连贱儒的奏疏,朱翊钧都看的顺眼了不少,也没有斥责,而是勉励他们多走走多看看,去实践,而不是空谈。

“忠顺夫人又入京来了,还是运羊毛入京,打算在京师过年了。”冯保提到了三娘子入朝,三娘子是绥远布政使,按理说不入京叙职,就是外官,但三娘子身份比较特殊,是北虏中议和派的代表人物,入京面圣,也算是彼此心安的一种动作,这个动作代表朝政风向。

“安排忠顺夫人觐见吧。”朱翊钧点头说道,他拿起了三娘子的奏疏,认真的看了一遍。

其内容可以总结为:圈养畜牧业,是种植业高度发展的结果。

游牧是畜牧业里,生产效率最低的方式,和定牧比起来差的太远了。

三娘子感谢皇帝天恩浩荡,给草原带去了安定和祥和。

(本章完)